近日,南京理工大学“迷彩青春”红色宣讲团走进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金锁镇,开展“红星照童心——爱国主义教育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留守儿童带来一个充满意义与温暖的暑假,同时助力解决乡村教育难题,厚植家国情怀。
院士精神宣讲:一生一事,赤子丹心
在泗洪县金锁镇公益暑托班的教室里,实践团成员以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的科研人生为主线,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了这位“火炸药王”的奋斗历程。课件中既有王院士年轻时在实验室埋头攻关的历史照片,也有他八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视频影像。团队成员特别选取了王院士三次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火炸药技术对国家国防的重要性。
为了让抽象的科学精神更加具体可感,实践团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在“科学拼图”游戏中,孩子们分组合作,将院士爷爷科研生涯的重要节点按时间顺序排列。在“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轮流扮演科研工作者,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过程。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孩子们不仅了解了院士爷爷的科研成就,更深刻体会“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精神。
宣讲会上,实践团讲述了王泽山院士将105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学校的感人事迹。团队成员通过讲述这个真实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听完院士爷爷的故事,孩子们写下一封封“给院士爷爷的一封信”,这些信件将被带回南京理工大学,成为连接乡村儿童与高等学府的特别纽带。
展开剩余73%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院士精神宣讲。
科学实验探索:水火箭托起航天梦
为庆祝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实践团在操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火箭”科学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前,团队成员先为孩子们播放了神舟二十号发射的精彩视频,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了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随后,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利用饮料瓶、硬纸板、胶带等常见材料,开始合作制作水火箭模型。
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火箭设计的要点,包括如何保证箭体的对称性、如何优化尾翼的形状等。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箭身上绘制了精美的图案。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发射环节。在操场中央,实践团搭建了简易的发射架。随着“5、4、3、2、1,发射!”的倒计时,水火箭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当火箭升至高空时,现场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实践团成员抓住这个机会,向孩子们解释其中的原理,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火箭也是基于同样的科学原理飞向太空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科学思维,激发了对航天科技的兴趣。许多孩子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科学实验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制作水火箭。
红色研学活动:军工十景里的强国课
在实践团的精心组织下,金锁镇的留守儿童们踏上了前往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研学之旅。首站来到学校的兵器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馆内陈列着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各类珍贵兵器实物及模型,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军工事业的艰辛发展历程。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孩子们驻足凝视,认真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军工历史,特别是在听到火炮当年在战场上的光辉事迹时,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与兴奋。
图为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兵器博物馆。
随后,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开启了“军工十景”的参观之旅。在“和平园”、“止戈园”、“二道门”及“校史铭廊”等旨在彰显军工文化特色的十处校园景观处,孩子们从讲解员的口中明白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南京理工大学这所著名的军工院校的深厚底蕴,认识到“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对一代代南理工人的重要影响,在这些具有南理工标识的形象文化中不断提升爱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暑托班孩子合影留念。
此次“红星照童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更是一次将红色基因厚植于乡村儿童心田的深度耕耘。我们既见证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也深刻感受到乡村儿童对国防知识的渴求。实践团带队老师冯毅表示,“通过院士精神宣讲、科学实验探索和红色研学活动,我们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播撒了爱国报国的种子。”今后,实践团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成长,以退役军人和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为培养新时代的爱国少年贡献青春力量,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和“成长动力”。(通讯员:陈龙)
发布于:江苏省邯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