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口腔黏膜发生散在性浅表小溃疡,有灼痛感,一般7~10天愈合,但常复发,或此起彼伏,病史可长达一二十年之久,好发于青壮年。其病因不清楚,但与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系。诱发因素有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消化不良、便秘等,可发生于口腔各个部位。初起患部黏膜稍隆起,一天后破溃,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mm,溃疡底部有坏死组织形成的黄白色假膜,边缘有充血带,溃疡继发感染者其充血带较宽。此病属中医学“口疮”范畴,辨证需分虚实,脾胃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临床应用】冯氏 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38例,患者多见口腔、咽峡、舌面、上下口唇呈散在多发性疮面,如粟粒大小,局部淡红,灼痛,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疼痛更甚,伴有恶心,常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成药,但病情仍反复发作,疗效不佳。
【治疗】党参15g,茯苓15g、生白术15g,黄芩10g,蝉蜕10g,陈皮10g,生栀子10g,竹茹10g,甘草5g,砂仁10g,清半夏10g,大枣5枚。
口苦咽干者加生地黄、牡丹皮;便溏喜暖者加炒白术10g,生姜3片,去栀子;舌尖赤红、心经热盛者加黄连5g,竹叶10g;不思饮食者加鸡内金10g,炒莱菔子10g。
每剂药煎5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
结果:溃疡面完全愈合,不再出现新的创面,1个月内无复发者为痊愈。服药一般3剂见效,最多16剂。
【病案举例】1、男,56岁,于1998年6月28日初诊。口腔舌面及咽峡部反复溃疡5年多,春秋两季更甚。常服维生素B、维生素C、咽炎片,外用冰硼散、西瓜霜喷剂,此期间曾服中药汤剂数剂,病情仍时轻时重。
【现症】面色微黄,口腔舌面及咽峡部可见6~8处散在大小不等的疮面,局部肿胀,色淡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患者形体虚弱,疲乏,纳呆,二便调,证属脾胃虚弱。治以健脾补气,处以基本方5剂水煎服。服药后疼痛减轻,溃疡面开始缩小。现睡眠不沉,纳差,按上方加蝉蜕10g、鸡内金10g、炒莱菔子10g。又进10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复发性口腔溃疡亦称阿弗他口炎,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西医认为本病与维生素缺乏、烟酒刺激、饮食偏嗜有关。但除去这些因素后,病情依然出现。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唇,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布,舌面及口腔失于濡养,则成口腔溃疡。起病急,时间短,多系心经热盛上攻于口,此时可于基本方加竹叶10g、生地黄5g。长期反复发作者,多为虚寒证,治当以健脾养阴为主,佐以清理虚热为正治之法。脾之健运,胃之消化正常,精微来源充足,则口腔溃疡自愈。
2、苏某,男,33岁,1988年9月20日初诊。患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曾服用知柏地黄丸、维生素 B2等治疗,效果欠佳,仍反复发作,缠绵不断。
【刻诊】舌边、口颊有6个大小不等的溃疡点,溃疡面周围微红肿,表面有少许白色渗出物,伴面色萎黄,神疲,纳呆,口淡,喜热饮,大便溏薄,每日1~2次,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濡。证属脾气不足,虚火上浮之口疮。治宜健脾益气,清脾热。
方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0g,山药15g,砂仁6g(后下),白扁豆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知母12g,天花粉10g,炙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停用西药。服药6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病程较长,久病体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以上荣濡润口窍,则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治疗应从培补中焦脾胃入手,气血生化有源,口窍得养,则诸症悉除,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益气,培补脾胃,收效良好。
3、王某,男,8岁,于1995年6月13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素身体虚弱,近1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加重1月。曾多次服用清热泻火之剂,并配合服用麦迪霉素片等西药罔效。现口腔可见多处溃疡,周围充血,局部灼热疼痛,伴有精神不振,喜食异味食物,面色萎黄,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口疮,辨证为气血虚损,虚火上炎。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云苓、山药、薏苡仁各10g,白扁豆15g,乌梅12g,桔梗、陈皮、砂仁各5g,甘草8g。
水煎服,1剂/日。服用5剂后口腔、舌尖溃疡面愈合,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口疮多为湿热壅结,心火上炎所致,常以清热泻火为治。但本案患儿平素体虚,喜食异味食物,面色萎黄,辨证为气血虚损,虚火上炎。方用党参、白术、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益气健脾,陈皮、砂仁醒脾理气和胃,桔梗载药上行,乌梅酸敛生肌。全方健脾益气和胃,引火归源,故疮面得愈。
4、张某,女,45岁,1999年2月11日初诊。口腔齿龈、舌体反复糜烂21年,加重1年。患者于20年前始每逢月经前后于舌体及齿龈溃疡。月经后不治自愈,后每逢工作紧张、劳累则溃疡时间延长,疼痛加重,伴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常服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及多种维生素、多种中成药,症未好转。现停经1年,溃疡发作频繁,持续时间2~3周。
【诊见】舌尖及舌下溃疡,局部色红,有淡黄色分泌物,伴口渴,午后更甚且喜冷饮,倦怠乏力,纳少,近1年大便稀溏,每日1次。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缓弱。证属心脾郁火上炎,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兼清解热毒。
【处方】党参、山药、薏苡仁、板蓝根各15g,茯苓、白扁豆各10g,桔梗9g,升麻、甘草各6g,砂仁8g,大枣3枚。
每日1剂,水煎服。忌辛辣刺激之品,服7剂疼痛减,大便成形,体倦乏力、口渴等症均好转,守方再进7剂,诸症悉除。后予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发。
【按】本例复发性口疮乃心脾郁火上炎而成。心开窍于舌,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主肉,其功能司味觉,分泌涎液,濡养口腔肌内黏膜。此病延20余年,常服苦寒清泻之品,日久伤脾,脾不升则气血化源不足,涎液不充,口腔肌肉黏膜失养,故生溃疡。
脾气虚,清气下陷则常泻不止,故用本方健脾益气,渗湿和胃,酌加板蓝根、甘草散郁火及疮疡热毒。诸药合用,脾气得健,涎液得充,口腔溃疡遂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邯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