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在东巡途中,不幸在七月丙申至沙丘时去世。根据太史公的记载,左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两人未立即公开始皇的死讯,而是秘密策划了阴谋。他们毁坏了始皇的遗诏,支持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这也就是后来的秦二世。
为了掩盖始皇尸体的腐烂味道,李斯和赵高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他们将大量的鲍鱼塞入秦始皇的辒车中,利用鲍鱼的腥味遮掩腐尸的恶臭。随后,他们将始皇的辒车拖拉出发,绕道九原郡,舍近求远,直到他们返回咸阳。这一行为意在隐瞒始皇的死讯,但即便太史公的记载极其详细,一些细节仍然让人质疑其可信度。
展开剩余83%在历史中,我们看到秦始皇早在即位第九年(公元前238年),就曾在雍城的蕲年宫举行了\"冠礼\"仪式。这不仅意味着他正式登基,并开始掌控国家政务,也象征着他可以迎娶妻子,继续延续秦王家族的血脉。然而,至今没有确凿的记载显示秦王政的后宫情况。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惠文王的妻子已经被称为“惠文后”,且后宫的妃嫔等级分为八个等级。班固在《汉书》中也提到,汉朝沿袭了秦国的后宫制度,因此,秦王政的后宫中应该至少有过一位正式的王后,以及其他如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级的妃嫔。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位王后从未出现在史册中。即便是高层的宫廷讨论,关于是否册立皇后或太子等问题,似乎从未得到关注,这种情况异常反常。
关于这位“王后”的身份,学者们普遍猜测她可能出自楚系贵族。华阳太后及她的家族在秦国的影响力巨大,如果秦王政真的有一位王后,那很可能来自华阳太后家族。对于她是否经历了一个普通王后的生涯,我们不得而知,但她的身份问题与另一个重要的秦史谜团息息相关,那就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何未能继位。
许多学者采纳了李开元先生在《秦谜》一书中的分析,认为扶苏的母亲可能出自楚国,受到了昌平君叛秦的事件影响,历史未曾对她进行记载。然而,基于对当时楚系势力的了解,我认为扶苏的生母不可能出自华阳太后家族。秦王政在年仅22岁时举行了“冠礼”,并开始安排婚姻。鉴于华阳太后与秦王政无血缘关系,她可能会借此机会干预秦王政的婚姻事务。因此,嬴政的王后很可能出自华阳太后的家族,但若扶苏是她所生,那么为什么在立储问题上,华阳太后和她的家族从未出手支持扶苏呢?
华阳太后在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去世,而昌平君自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开始担任丞相,直至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左右,由于反叛事件而被排挤出秦国权力中枢。如果扶苏真是华阳太后的儿子,为什么她和昌平君没有在立储问题上采取行动呢?
历史记载中,扶苏的身份一直是一个疑点。太史公对扶苏的描述谨慎,只称他为“长子扶苏”或“公子扶苏”,并未明确表明扶苏是嫡长子,这也表明扶苏并非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秦史上并不奇怪,扶苏虽是长子,但并非理想中的继承人。秦始皇曾因“焚书”事件与扶苏产生过矛盾,最后将扶苏调任上郡监军。根据历史学家吕思勉的说法,太子不将兵即意味着废立,扶苏被调任监军并远离朝廷,也可见他与权力的距离逐渐拉大。
更令人深思的是,扶苏的名字“扶苏”可能来源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这与秦王政对郑国文化的喜好密切相关。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秦王政对郑卫文化的钟爱,且他对郑卫美女的偏爱也可能促使他册立了一位郑国女子为后,因此扶苏极有可能是郑女所生。
至于秦始皇的次子胡亥,他的身世较为模糊。太史公称胡亥是秦始皇的少子,并未给出更多细节。尤其是胡亥即位时的年龄,历史上存在许多争议。如果胡亥即位时已经年满21岁,他为何会自称为“少”?这意味着胡亥即位时可能只有12岁,这也解释了他在即位后依赖赵高的原因。
关于秦始皇的遗诏及“沙丘之谋”,历史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传言说,李斯和赵高与胡亥合谋篡改遗诏,设法将扶苏和蒙恬置于死地。然而,细读史料我们会发现,秦始皇在临终时并未明确指定扶苏为继承人。甚至在他临终时,他似乎并未有明确的继承计划,这与他未册立太子并未显现出明确的继承人意图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胡亥继位并非出于阴谋,而是正常的继承程序。秦始皇虽然有多个子嗣,但他似乎没有明确的继承人意图,最终选择胡亥继位可能是为了实现他对未来的政治规划。
发布于:天津市邯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