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诸葛瑾和诸葛亮这两位同宗的堂兄,诸葛诞的仕途起步显得相对较晚。历史上多因《三国志》对他的描述,推测他是诸葛亮的族弟。这里的“族弟”指的是共享同一高祖但不同曾祖的同辈兄弟。因此,可以推断出诸葛诞和诸葛亮同为诸葛丰的后代,属于同一血脉中的平辈。
关于诸葛诞的详细资料史书上并没有太多记载。与诸葛珪拥有父亲当郡丞的家世,或者诸葛玄有叔父相助不同,诸葛诞的成长并没有家族为他铺设优渥的起点。从这些线索可以推测,诸葛诞的成功更多来自于自身努力和奋斗。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那个时代的背景。曹操进攻徐州时,陶谦为报父仇发动大规模屠城,整个徐州笼罩在一片恐慌气氛中。诸葛玄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带着诸葛亮和其他亲人南下投奔袁术,而诸葛诞因为与他们关系较疏远,便留在了琅琊老家。随着三国鼎立局势逐渐形成,北方的动荡逐步平息,迎来一段短暂的相对和平期。此时,诸葛诞已成年,他并未选择依附蜀国的诸葛亮或吴国的诸葛瑾,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在曹魏官场上崭露头角。
展开剩余77%诸葛诞的初步成就首先表现在他进入了朝廷,成为尚书郎。某次,他与尚书仆射杜畿一同试验刚建成的大船,却因船只设计缺陷,途中遭遇风浪,船只进水,两人不幸落水。手下的随从赶紧划船来救援,最初他们是先救了诸葛诞,然而在生死关头,诸葛诞果断将机会让给了杜畿,最终杜畿虽然获救,却因呛水和年迈病弱,未能幸存,而诸葛诞则昏迷被冲到岸边,侥幸逃过一劫。
这种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自己甘愿承受死的危险的行为,无论出于求取领导宠幸,还是出自个人的品行,都无疑显示了诸葛诞的胆略和决断力。
事后,诸葛诞被贬至荥阳担任县令,可能是为了历练自己。不久之后,他因表现出色被提拔回京,担任吏部郎,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由于这项职务,诸葛诞接触到了大量的求职推荐,这些推荐人不仅有各地的推荐信,甚至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想让他提拔他们的人。诸葛诞处理这一局面的方法是将这些推荐信和评价公之于众,让大家自行判断推荐人的真实性,这种做法有效地遏制了利用职务寻求私利的人,导致许多人不敢轻易来找他走后门。
由于这种立场明确、果敢的处理方式,诸葛诞最终得到了曹魏政府的信任,被提拔为御史中丞,虽然这个职位并不如征东将军等重要,但也能为诸葛诞带来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在此时,他与曹魏政权中的高官夏侯玄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后者是曹魏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然而,这些喜欢高谈阔论的知识分子常常与当权者产生矛盾,曹叡就对夏侯玄等人的言辞不满,认为他们言辞华丽却空洞无物,最终夏侯玄和诸葛诞一起被免职。
随着魏国二代皇帝曹叡的去世,曹芳继位,七岁的皇帝年纪小,实权掌握在权臣曹爽手中。曹爽与夏侯玄有亲戚关系,对他关照有加,因此夏侯玄得以复职,诸葛诞也被重新起用,担任扬州刺史。这一职务让他远离了中央的权力斗争,专注于地方发展,逐渐在东部地区积累了更多的影响力。
然而,尽管他远离了权力中心,但诸葛诞依然成为了重要人物,尤其在公元251年,魏国爆发了权力斗争,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发生了严重对立。诸葛诞因为没有参与其中的叛乱,反而得到司马懿的青睐,并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这一职务使他成为东线军区的重要人物,也让他在三国战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到公元258年,诸葛诞最终选择起兵反叛,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他的覆灭。尽管他此前并未参与过其他叛乱,但在司马家族逐渐控制曹魏政权后,他发现自己再也无路可退。诸葛诞依然对曹魏抱有忠诚,然而在权力斗争和家族利益之间,他的立场逐渐被边缘化。司马昭的指令让他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最终选择反叛,却也为自己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揭示了诸葛诞个人的挣扎与困境,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斗争中人物如何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走向命运的尽头。而他的家族,尽管最终遭遇变故,但也在东晋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诸葛诞的长子诸葛靓,他在东吴时期,尽管遭遇国家灭亡的打击,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吴国立足,最后成为了东吴的重臣。
发布于:天津市邯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